
選礦試驗的類型劃分
1、可選性試驗--是地質勘探部門為勘探礦床礦石在技術上是否可行、經濟上是否合理,能否為制定工業指標和礦床評價提供依據的試驗。主要研究和探索各種類型和品級礦石的性質和可選性差別,基本選礦方法與可能達到的選礦指標,有害雜質剔除的難易程度,伴生成分綜合回收的可能性等。
2、實驗室小型流程試驗--是繼礦床地質勘探完成后,對礦石礦物特征和選礦工藝特性、選礦方法、工藝流程結構、選礦指標、工藝條件和產品等可行性研究或者初步設計之前進行的試驗。
3、實驗室擴大連續實驗--是繼小型流程試驗完成后,為確定流程動態下的選礦指標和工藝條件。根據小型流程試驗確定的流程,用實驗室設備模擬工業生產過程的磨礦、選別及脫水作業進行的連續性試驗。(模擬性和可靠性都比小型流程試驗好)
4、半工業試驗--為了驗證實驗室試驗的工藝流程方案,并取得近似于生產的技術經濟指標,為選礦廠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或進一步做工業試驗打下基礎而在專門建立的半工業化試驗廠或車間進行的半工業試驗。
5、工業試驗--是專門建立的工業試驗廠或利用生產選礦廠的一個系列甚至全廠進行的局部或全流程的試驗,由于其設備、流程、技術條件與生產或今后的設計基本相同,故技術經濟指標和技術參數比半工業試驗更為可靠。
6、選礦單項技術試驗--選礦單項技術試驗包括單項新技術試驗和單項常規技術試驗,其中單項新技術試驗包括新設備、新工藝、新藥劑、新材質試驗等。凡采用尚無使用經驗的新技術必須“一切通過試驗”的原則,取得技術鑒定資料后,并由設計單位認定是可靠的,方能自設計中采用。







通過磁鐵礦選礦工藝可得知,破碎和磨礦是磁選或者重選工藝前期重要的工序。在選礦工藝過程中,有兩個基本的工序:一是解離,就是將大塊礦石進行破碎和磨細,使各種有用礦物顆粒從礦石中解離出來;二是分選,就是將已解離出來的礦物顆粒按其物理化學性質差異分選為不同的產品。由于自然界中絕大多數有用礦物都是與脈石緊密共生在一起,且常呈微細粒嵌布,如果不先使各種礦物或成分彼此分離開來,即使它們的性質有再大的差別,也無法進行分選。因此,讓有用礦物和脈石充分解離,是采用任何選別方法的先決條件,而破碎和磨礦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礦石中緊密連生的有用礦物和脈石充分的解離。
破碎過程就是使礦塊粒度逐漸減小的過程。各種有用礦物粒子的解離正是在粒度減小的過程中產生的。如果破碎的產物粒度不夠細,有用礦物與脈石沒有充分解離,分選效果不好;而破碎產物的粒度太細了,產生過破碎的微粒太多,盡管各種有用礦物解離的很完全,但分選的指標也不一定很好。這是因為任何選別方法能處理的物料粒度都有一定的下限,低于該下限的顆粒(即過破碎微粒)就難以有效分選。例如,浮選對5~10μm以下的礦粒,重選法對低于19μm的礦粒,目前還不能很好的回收。所以,選礦廠中碎礦和磨碎的基本任務就是要為選別作業制備好解離充分且過破碎程度較輕的入選物料,而其這種物料的粒度要適合于所選用的選別方法。若破碎作業的工藝和設備選擇不當,生產操作管理不好,擇破碎的終產物或者解離不充分,或者破碎嚴重,都將導致整個選礦廠技術經濟指標的下降。


顆粒形狀。在篩子上處理的絕大多數物料顆粒是非球形的。當球形顆粒在各個方向概率通過時,不規則形狀的近篩孔顆粒必定按一定方向通過篩孔。細長顆粒和板狀顆粒在某一方向上具有較小的橫截面積而在其他方向上則有較大的橫截面積。因此,極不規則的形狀的顆粒篩分效率降低。
有效篩分面積。通過篩分的概率與篩子有效篩分面積的百分率成正比。有效篩分面積指篩孔面積與篩面的總面積之比。篩網材料占據的篩面越小,顆粒進入篩孔的概率越大。有效篩分面積隨著篩孔尺寸的減小而減小。因此,為了增加小孔篩徑的有效面積,必須使用細而脆的篩線,但其篩網易于磨損且處理量較低。這也是細粒物料不用細篩而改用分級機分級的原因。
振動。為了使物料拋離篩面,篩子應該是振動的,振動使得物料再次落回篩面并沿篩面運動。適宜的振動也可引起給料的分層作用,分層作用使細粒穿過料層而向下到達篩面,進而使大顆粒上升至頂部。分層作用可增加篩子中間部分的通過率。
水分。給礦的表面水分含量對篩分效率明顯影響,其與黏土和其他粘性物料一樣。潮濕的給料較難篩分,切勿篩分潮濕的物料以防堵塞篩孔。這些措施也包括使用熱覆蓋物來破壞篩網和物料之間水的表面張力,以及使用球形板在篩面下部產生附近振動,或者使用不堵塞的篩布織法。濕篩可有效地篩分250um甚至更細粒度的物料。黏著的礦泥可從大礦粒上沖下來,因此,礦漿流和沖洗水可將篩子沖洗干凈。
綜上所述,磁選工藝中影響篩分設備的因素有顆粒形狀、有效篩分面積、振動、水分等。在篩分設備使用過程中為客戶提供相應的操作維護方案確保在磁選過程中安全有效的生產,減少各類因素對磁選篩分效果的影響。

